新华社合肥1月6日电(记者詹婷婷、袁梦晨)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2006年的32份增长到2012年的1006份。
专家说,“报告”数量增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但“报告”的平均质量水平仍待提高。应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报告审核体系和监督机制。
快速增长
“报告期内投入460余万元改善员工作业环境”、“加强志愿服务,支持教育和农村发展”、“报告期内投入4181余万元用于新、改、扩建项目环保设施的日常运行”……这些内容出自江淮汽车(600418,股吧)公司发布的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铜陵有色(000630,股吧)、海螺集团等14家企业近期“晒”出了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用具体案例和数据回顾各自企业所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不仅要赚钱也要懂得为社会作贡献。”江淮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生说,慈善活动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王东生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更安全、节能、环保的产品,提升消费者环保理念是企业最高境界,也是最大价值体现;坚持环保、绿色发展,以及和利益方协调发展;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安徽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龚维模认为,现在很多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但有的企业没有做成“报告”。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既是一个树立企业形象途径,又给企业接受社会监督的机会。”龚维模说,“特别是对食品加工、化工生产、机械制造这样与人身健康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企业。”
据了解,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愿意“晒”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以后呈现"井喷式"增长,从2006年的32份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1006份。”
现象背后
有专家指出,“报告”“井喷式”增长,政府起了重要作用。
2010年11月,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在瑞士正式通过,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指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评估的重要标准,中国政府是这份标准的重要参与方之一。
2012年2月,国资委明确要求所有央企于2012年底前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个相关机构出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引或制度。随着政策落实,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井喷式”增长现象。
龚维模说,从报告内容来看,安徽14家企业高度重视科学发展、环保节约等问题,但在公平运营以及顾客与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不少企业还有所“畏”。
对这14家公司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安徽省工经联发布了综合评估报告。根据评估报告,废气排放量、环保总支出和总投资、通过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利用效率所节约的能源、按主要能源来源划分的直接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指标覆盖率都较高,但其他各项指标存在差距。
评估报告显示,在公平运营方面,尽管涉及组织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次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次数和投入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对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次数、侵犯知识产权受到处罚次数、不利用社会条件获得不公平竞争优势等方面的指标,几乎所有报告都没有进行明确的信息披露。
对此,龚维模认为,主要原因在企业如何促进公平运营企业的态度不够鲜明,所采取的措施不够明确、具体。
发展通行证
随着“报告”数量增多,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专家王开玉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血液和生命的一部分,履行好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通行证。
“不能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公司的广告或者宣传手段,”王开玉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一些社会责任的负面影响,企业应主动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向社会披露这些问题,承认自己做的不好的方面,并提出对策措施。”
专家认为,应引入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验,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公信力以及披露质量,同时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监督。
龚维模说:“现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更多的还是在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即就报告论报告。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核体系和监督机制,要保证企业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