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工作责任 • 正文

责任居民——红梅社区实现自我管理“新势力”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admin

 把自家门前的公共绿地,搭出一个小阳台,这样的小便宜可占不得。

  这不,很快被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三区的张阿姨“逮了个正着、挑了根刺”。

  在红梅社区,数十位和张阿姨一样“爱挑刺”的居民,被划分为5个小分队,分别负责社区治安维护、环境卫生监督、计生信息传递、邻里纠纷调解及民情民意接待等事务。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责任居民”。

  这是因为,红梅社区是一个老社区。大多数居民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从城站、吴山广场一带拆迁安置到三里亭附近的。

  “像这样的违章建筑以往在小区里是很多见的,还有些居民在小区绿化带里种起了蔬菜瓜果、养起了家禽。”社工说,“这些看看好像是小问题,但却很难调解,工作人员、执法人员直接介入,有时候反而会引起居民的抵触心理,不利于解决问题。”

  提出“责任居民”这个概念,就是要培育居民的责任意识,努力引导更多的责任居民来参与社区管理,共同解决居民自己身边的问题。

  责任居民一上门,问题就容易沟通。

  就像上面这个例子,经过张阿姨以及社工、执法人员的反复劝说和协调,这家人已经将私自搭建部分自行拆除,目前,绿化补种也已完成。

  作为红梅社区管理“新势力”,责任居民最开始从党员先锋社团中招募,后来,整个社区的居民全都积极参与进来。

  责任居民还要认领一块“责任田”。也就是说,每位责任居民,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就社区某一问题进行常态化管理,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

  “责任田”有楼道门清洁、消防安全检查、计划生育情况、绿化保护等分类。

  每个月,社区还要对大家的“责任田”管理情况进行考核,依据就是“公益时间”,也就是管理“责任田”的综合时间。根据责任居民在为社区服务期间,开展服务工作的难度系数不同,结合服务时间,评定对应“公益时间”。

  考核不错,还要加分。

  加分后又怎样?有“公益反哺”,也就是对责任居民的一种奖励措施。即按照公益时间的多少评星级,再由星级高低给予奖励,奖励有参加茶话会活动,得到他人提供的互助、教育等服务,享受法人志愿者提供的消费折扣、购物资源的优惠,还有家政服务等优惠,以期形成良性循环。

  把热心居民组织起来,分门别类地组成五个职能小分队,以维护社区的正常秩序——红梅社区的做法,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想象。

  一是角色,属于自我管理范畴,身份的类同,在情感上,对管理对象可能更有化解力,有利于问题的督促与解决。二是成本,社区管理不可能有太高的成本,因此“就地取材”是一个有效途径。三是关系,管理者也是其中的生活者,巡视方便周到,信息灵通,有利于在事态初发阶段就及时应对、处理,通常不会坐等矛盾激化、冲突到不可收拾、非得惊动政府机关出面来解决,这对营造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非常有利。

  如今的社区居民,相对来说互相之间容易陌生、冷淡。要形成“大家庭”般融洽、相知相助好商量的氛围,还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创新,在物质和精神上多多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平台与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6-2020 WWW.ZERE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