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武 會林著 |
當下中國文學存在著“繁榮之憂”:有作品無讀者,有閱讀無感動。明代戲劇家湯顯祖論文學的影響力時說“不真不足行”。文學之所以缺少讀者,缺少感動,根本原因是作家們普遍缺少寫作的誠意,缺少在深刻的人生體驗中培養鑄造的“為時代立言”的文學使命感。這種文學使命感,包含著兩塊基石:對人類發展的真誠理想和對歷史進程的自覺責任。
近來有幸讀到紹武、會林合著的長篇小說《紅軍家族前傳》(后稱《前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上下兩卷共80萬字。上卷主要寫生活在江西清水江邊曾家畈的曾強一家,在上世紀20年代大革命時期,在命運的逼迫和時代感召下,從普通的農民家庭轉變為“紅軍家族”的歷程﹔下卷用復線展開,描寫紅軍長征時期曾家人分別跟隨紅軍主力長征和留守在當地堅持斗爭的經歷。小說沒有炫耀敘事技巧,沒有玩弄語言游戲,在自然、平實的歷史敘事中,向讀者展開了一幅飽含深厚人生體驗的歷史畫卷。
小說是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畫卷上書寫“人”的命運,它以曾強一家為代表,把一代人“求生存,求發展,求幸福”的人生理想和他們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斗的命運深刻地揭示出來。我是深深地被人物的命運吸引,不舍晝夜從頭至尾讀完這部作品。作者沒有用口號、道理來宣傳理想,而是讓這理想如曾家人在青馬崗艱苦耕耘得來的果實一樣,從書中人物的生命磨難中生長出來﹔與此相應,作者不僅寫出了他們的慷慨壯烈,更寫出了他們真誠篤實的生命品格。人物兼具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深厚的鄉土氣息,他們的成敗榮辱、生死存亡,既是時代使然,又是個人性格的結果,真實可信。
作者深知在功利主義和犬儒主義大行其市的當代社會,書寫理想要面臨許多挑戰。因此,在小說開篇,作者專門寫了開國將軍曾紀耘去世前與兒子的爭論。對於兒子隻從事天文學研究而對當前種種不良時風漠然處之的態度,即將離世的曾紀耘說:“革命是自願的,該犧牲的時候,就犧牲吧,不要有什麼怨言。該講話的時候,還是要講話。風氣不正,就是對革命的褻瀆、背叛,共產黨人不能視而不見,裝糊涂。我們流了那麼多血,付出那麼昂貴的代價,連這點正氣都保不住,就太可恥了!”這是作者為全書寫的寓意深刻的楔子,這個楔子如一枚鋼釘,將《前傳》堅守的“理想—犧牲”的信念注入了閱讀者的心靈。
作者紹武年屆八旬,幼時父親病逝,母親是抗日烈士,他長大后即投身革命﹔會林也在少女時代投筆從戎,從一名女中學生成長為革命戰士。紹武與會林創作這部長篇小說的宗旨,當然不僅僅是為革命先烈立傳,而是要在我們這個時代真誠地傳播先烈們用生命捍衛的理想精神。
《前傳》一書的感人力量和精神分量,正是來自於作者以自己一生奮斗歷程熔鑄的理想情懷,來自於兩位作者寫作的誠意、理想的堅守和歷史的責任,而這三個品質,是一切真正偉大的作品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激發中國當代文學寫作活力的三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