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山体滑坡、塑化剂……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然而这“迅速”的后面是否真的出于“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 “热回应、冷调查”成套路 近期,一些地方对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快速查处的举措赢得群众肯定。“表哥”杨达才、“艳照门”主角雷政富等一批问题官员在跟踪爆料下遭到调查。但是,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部分“虎头蛇尾”的热点事件处置,一般有三种套路: 首先,“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塑化剂”“毒胶囊”引发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保障消费者安全依旧靠企业自律。其次,号称“严肃查处”,调查结果却迟迟未见公布。山西长治发生的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对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最后,处置罔顾民意,事后道歉“一笔勾销”。未经遇难者家属签字同意,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就被火化。事后,当地政府“诚恳道歉”,县民政局及殡仪馆“书面检查”,责任追究还未启动。 “封闭运作”是对公众二次伤害 “‘拖延’被一些地方认定是应对热点事件的有效‘偏方’。”海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代红说,负面事件成为舆论热点后,调查取证需要时间,但能否真诚作出“解释说明”,考验的是一些部门的公信力。 专家认为,应对热点事件是一面镜子。“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想知道真相、谁对事件负责、下一步如何改进工作。但是一些地方这三个环节都做不到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说,有的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很快回应,表态很好,却迟迟没有下文,不禁让人怀疑:他们是真想解决问题,还是纯粹为避免问责、保“乌纱帽”? 危机面前,如何处置,考验的是人民群众在执政党干部心中分量有多重。“无视民意、封锁消息、封闭运作,是危机发生后对公众的‘二次伤害’。”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说。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对热点事件的调查,无论进展到什么程度、结果如何,都应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发布。不及时查处和回应民众质疑,就是“欠公众一个回复”,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符合“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原则。“后续调查结果难以出炉,关键是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说,相关部门的调查没有进入问责程序,或以道歉代替问责,或一般性调查草草了事,调查结果难以服众。 [新闻链接] 吴显国已任河北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近日报道称,在1月17日召开的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七个一”帮扶对接会上,河北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显国出席会议。因“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9月,吴显国被免去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
责任编辑:黄瑾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