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文化市场出现了空前活跃局面。特别是书画市场,走出厅堂楼阁殿堂,为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众所享用。书画艺术的繁荣与普及,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使文化市场健康持久发展,有必要加强市场管理、规范行业行为与质量标准。我这里侧重谈谈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问题,以求教于业界老师、书友、朋友。白 小 乐 一、中国书法艺术 世界艺苑奇葩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第四次会议,中国书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将文字书写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书法尚属首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因此,保护书法艺术珍品,维护书法艺术尊严,推进书法艺术繁荣发展,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文化部门与书法家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在对待优秀文化遗产方面,历来有继承与发展两大课题。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科学规范、行业标准。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有标准,不能随心所欲乱来。中国书法艺术连绵两千多年,博大精深,法度严谨,更应该遵从书法艺术创作规范、法度要求,以及书法艺术的评判审美的标准。 为了从根本上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叫书法艺术?我个人认为,书法艺术是指运用毛笔、水墨、宣纸等工具,按汉字结构、体式书写得一种专门艺术。根据长期的书写传统,有这样的基本特点:一是,运用富有弹性的毛笔,浓淡枯润的墨色,点画线条的变化,结构章法的布置,进行规范汉字书写;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姿态万千,形神兼备,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汉字书写艺术品。书法艺术来源于汉字长期书写,是长期汉字书写的艺术再创作与艺术升华的结果。 书法艺术来源于广大群众长期的写字实践活动,但不同于一般的写字。写字的功能,主要是记述历史或表达意愿的文辞,体现在使用价值上;而“书法则体现在艺术的高度,美学的高度”(孙过庭《书谱》)。就如同新发掘出的美玉,开始只是有用的材料,只有经过能工巧匠加工后,才会变成栩栩如生的“翡翠白菜”,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美学价值。 二、艺术的评判者 要有道德操守 书法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发现其中的美与认定美的等级,则是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所以,评判者不仅需要具有审美技能,还需要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就是坚守道德操守。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受到多方面影响或干扰,只有两方面都过硬的人,才适合做专业的艺术评判工作。所谓“坚守道德操守”,就是能够排除各方面干扰,把书法作品当作唯一的评判对象。 在当今社会,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各种干扰活动随时都可能发生,有时甚至搞到本末倒置的严重地步。前几年,在拍卖市场上曾出现过把一个小品演员写得“赵体”字,以及一个大款写得“蝇足”字,拍卖出了天价,美其名曰:“名人效应”。如此这般的还有“高官效应”、“名门效应”、“师徒效应”,等等。我不否认高官、名人中有出色的书法家,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用作品说话。书画界的乱象在其他艺术界是不多见的。谁见过哪位没学过舞蹈的高官,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芭蕾舞姿;谁见过哪位自命不凡的名人,斗胆到杂技舞台玩个空中飞人?没有吧!可是,没有学过书法的人,却堂而皇之走上尊贵的书法艺术市场,随意展示自己“书艺”,岂非咄咄怪事! 书法艺术的评判还需要有专门知识。评判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学术鉴别活动,评判者应当是一个在艺术上有高度素养的人。学养越高,鉴赏能力越强、评判结论越接近实际。书法艺术评判是一种美的鉴赏、发现与再造过程,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比如,应当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法艺术的基本法度,比较丰富的国学知识,广泛的生活阅历,以及书法艺术鉴赏的一定经验与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在书法评判中独具慧眼,对一件艺术作品做出比较公正、恰当、准确的评价。 书法艺术准确评判,有时需要一定耐心与时间,有时甚至需要多次反复甄别,认真推敲才可以。真理的发现往往有一定过程,草率了事做不出科学、准确判断。像书法艺术这种内含丰富的作品,有时需要反复观赏,认真端摩,仔细推敲,才能领悟到它的真谛。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用了三天时间才看完一块索靖碑。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欣赏李邕书法时,经历了从“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笃”的多次反复过程,才做出了最后比较准确的结论。 一个成熟的评判家,还需要有广阔的胸怀、高超的洞察力、瑕不掩瑜的智慧眼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几乎没有十全十美的艺术作品。对一幅艺术作品,从细枝末节上挑毛病很容易,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艺术全貌很难。象《兰亭序》、《祭侄稿》这样的大作,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作出恰当评价。《兰亭序》“兴来得意无真草”的秀美;《祭侄稿》体现的颜鲁公的浩然正气,忠义之风。像这样的鸿篇大作,如果不把握整体,从细枝末节上挑毛病,当今进不了各级书展的门槛。事实上,一幅大气磅礴的名篇,尽管有不足之处,与缺乏独创精神的平平作品相比,仍然要技高一筹。历史证明,在书法艺术上,大智慧的眼光远胜于小技巧的聪明。 三、书法作品审美 “实”“虚”相辅相成 书法作品是评判家工作的对象。书法艺术作品审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实”的方面(或者叫硬件标准)着手;二是从“虚”的方面(或者叫软件标准)着手;三是从“实”“虚”有机结合方面着手。“实”的方面是指有形的,看得到也摸得到。主要有笔法、墨法、字法(结构)、章法;“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只能心领神会,主要有神采、气韵、意境。这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演络书法艺术美的线条与美的篇章。 笔法、墨法、字法、章法都是有形的。在笔法方面,有急缓、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方圆之别;字法有欹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行列表现形式。这些书法的形式美,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作品的基本单位是字体,章法又是通过字体连贯组成的。章法美是通过笔法、墨法以及字体的精心策划布白表现出来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结合整体。 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有形的用笔、用墨、字法、章法表现出来。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历来认为“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形美是神美的前提,神美是形美的内涵;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中间介质。以气行笔,气脉相通,书法的情韵和神采才能表现出来;意境是书法的内在美,它包含意趣、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方面内容。它与神采、气韵相比,侧重于作者主观精神方面的表现,以及对世间万物圣灵的感悟,是更高、更深、更美层次的审美要求。 四、大唐盛世 笔墨巅峰 历史是一面镜子。唐代是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艺术繁荣时期。特别是“贞观之治”之年,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局面。盛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以雄阔博大的气势、清新奇丽的风格、崭新的时代特色,进入了鼎盛时期。回顾唐朝文化繁荣发展历史,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对于今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唐代领导层非常重视。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个书法迷,他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思之若渴。他本人在书法上也有很高造诣,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在他的影响下,官府及民间习书成风,唐代的书法大家、名家多于以往历朝历代。 其二,有制度保障。唐代重视书法还体现在制度保障上,对好书者能够得到奖掖与扶持;基础教育把书法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官员遴选与升迁,书法优劣是考核指标之一。这样,就保障了举国上下能够形成习书学艺的良好风气。 其三,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唐王朝建立后,立即建立了一套崭新的选人用人制度,即科举考试制度。果断地废除了魏晋时期以门第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从广阔民间有实际才华的人中选贤任能,极大的调动了举国上下的进取心。许多长期被压抑的各方面人才,像春天的小草破土而出,灿烂绽放,装点了大唐美丽江山。在书法艺术方面,出现了“颜筋柳骨”楷书、“张颠素狂”草书为代表的千古绝唱。时至今日,无人匹敌。 其四,书法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繁荣,与那个时代重视书法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高水平的书法理论成果是高水平书法艺术成果的先导。唐代有许多书法理论家,最著名的是初唐书法家孙过庭,他写得《书谱》被历代书法家称为必读书。书中提出的许多卓越论点,不仅切中了当时书法艺术界时弊,而且至今有鲜活的生命力。 《书谱》中明确提出:在笔法方面,各种笔法“融和相济”,才会生动;在书体方面,“各有所用,各有所长”,集多家于一身才会精彩;在从艺与做人关系方面,“近取诸身”“务修其本”方能写出绝妙书法;在书法与写字方面,书法具有“艺术高度”“美学高度”,批驳把写字说成书法现象;在内容与书体方面,要求书写体式要符合书写内容;在书法创作方面,要求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精神,等等。 书法艺术是一种真情性的个性化艺术门类。只有真情性,真情趣,真修养,才有个性化的真意境;只有真襟怀,真知识,真智慧,才有个性化的真气象。我希望当代书法界老师、书友们团结起来,自觉承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快、更好的体现新时代精神要求、文化大国风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书法艺术成果,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2019年5月坐于北京潘家园家中 一个书法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