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网_责任天下网

热门关键词: 责任大使  中国责任  责任唐渊

责任联盟

更多
传统文化旗下栏目:

周恩来的留日遗产

来源:未知      作者:传统文化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8-25
摘要:周恩来的留日遗产 日本法政大学名誉教授 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顾问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王敏 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问中国,中日两国开启了战后和平友好的新时代。 当时,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在宴会上称自己代表日本政府对过去给中国人民

周恩来的留日遗产

 

日本法政大学名誉教授 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顾问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王敏

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问中国,中日两国开启了战后和平友好的新时代。

当时,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在宴会上称自己代表日本政府对过去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多大なご迷惑をかけた)表示歉意。当这句话翻译出来后,周恩来立即严正指出:侵华的滔天罪行,岂是一句麻烦就可糊弄概括的。

之后,中日双方经过几次会谈和磋商,在1972年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中这段内容最后改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地反省。”

这一段历史在当时的日本引起很大反响,王敏认为周恩来之所以如此在日本受到普遍尊敬,除了他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人文风范之外,还与他早年留学日本,从两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的角度全方位考察研究日本有关。为深耕周恩来的留日遗产,本次节目集中收录了对周恩来从日本归国前的考察的追踪。

到目前为止,关于周恩来的留日遗产的考察资料和文献尚少。王敏在日语教材的“导游日本”部分查到了予以重点介绍的岚山、大悲阁千光寺、万福寺、隐元、高泉、黄檗宗、琵琶湖、大觉寺、天龙寺、圆山公园、南禅寺以及年号等皇室文化方面的解说,决定以周恩来的教科书为线索之一,铺开通道。因为从四世纪末期开始,日本就选择汉字和汉籍的内容作为教材,直至周恩来留日的一百年前,日本人文领域的教材内容依然选自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古典。也就是说,日本自古以来的选择从结果上拉近了中日间的距离,同时也让中国留日学人感到既亲近又易懂。

接下来,就请跟随节目组一起追寻周恩来的留日遗产。

·周恩来的留日岁月

1917年秋天,周恩来告别同窗亲友,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语,踏上了东瀛的大地。

1918年的1月1日,新年伊始周恩来写下了他的第一篇留日日记:“今日是阳历的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七年也,我的日记就从今日记起。我今年已经十九岁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做一番事业……”

他废寝忘食地学习,日复一日地往返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和住处之间。上课、看报纸、见朋友。偶尔去浅草看电影话剧,前往早稻田大学拜访同学;不时和朋友聚在一起讨论时事;站在书店“借读”《新青年》等传播新知识的书籍;时不时去一趟华侨开办的汉阳楼(今东京神田),点一道物美价廉的烧豆腐和肉丸汤。

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读书13.5小时,休息和其他事3.5小时,睡眠7小时。还在日记中发誓:“从今以后,埋起头来读书……俗语说得好‘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我的志向坚,所期望的事没有不成的。” 因为他的留学目的十分明瞭。两个短期目标是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教育学部),或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现东京大学)就读,以享受公费留学的待遇,求索新知识。

1918年的3月17日,周恩来得知自己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无望,在日记中十分冷静地写下“知我无名,心大定矣。”因为考学只不过是周恩来赴日的短期目标,并不是他始终不渝的最终目的。周恩来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我们从日记中可以找到答案:“(1918年2月15日)随着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

大同理想出自《礼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梦”的象征。康有为据此撰写了《大同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座右铭“天下为公”也受教于大同。历代有志青年对于大同的追求方法不同,路线不一,但是大方向不易,初心不改。因此,大同成为国人世代自觉选择的普遍价值,是超越各种时代精神的理想标志。显然,周恩来也是以大同理想为核心主题,学习吸收日本的精华,追随“大同理想”,献身中华腾飞。

1919年,周恩来加入了南开大学第一届大学生的行列,决定从日本回国。在归国前,他特地前往京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并留下了四首抒怀诗。其中,《雨中岚山》被日本友人篆刻在石碑之上。《雨中岚山》写于1919年4月5日,恰逢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一个月。据王敏多年来的实地调研与考察推测,当年周恩来曾两次游访岚山,第一次可能在3月中旬到4月5日之间,第二次是在1919年4月5日。

当年的周恩来,为什么会两次游访岚山,留下《雨中岚山》这样的诗篇?《雨中岚山》、《雨后岚山》这两首诗背后有着怎样的隐藏地图?他在京都,又收获了什么启示?

为了追寻这些答案,王敏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史料,通过100年前周恩来使用的地图、熟读的教材和书籍、游访京都时留下的诗作等等一手史料,踏上了京都之旅。

· 为期一个月的京都考察——二次游访岚山路线分析

周恩来留日期间,畅销书《贫乏物语》在追求真理的青年中流传。周恩来对作者河上肇的观点十分关注,并且曾经产生了报考河上肇任教的京都大学的想法。他当年报考京都大学的报名表格还保存在国内。王敏曾就此打探过京都大学相关部门,得知当年周恩来并未正式报名,也没有咨询过校方。

四条大宫,这是周恩来当年游览岚山的第一站,这条京福电气铁道于1910年开通,终点站即岚山。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就从这里乘车,前往岚山。在终点站岚山下车后,他游览了天龙寺等景点,并且在龟山公园瞻仰了被誉为“日本的大禹”的角仓了以的铜像。 有关周恩来留日生活的文献资料中,有据可循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南开大学于1998年2月编纂出版的《周恩来早期文集》,其中收录了周恩来的旅日日记。翌年10月,日本小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日文版,名为《周恩来 十九岁的东京日记》。这也是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中最重要的一部。通过这部日记我们可以得知周恩来在东亚高等预备学校上学的情况,以及与校长松本龟次郎之间的交往。松本龟次郎从事中国留学生教育长达35年,共编纂了18种教科书,是一位非常受尊敬的教育家。日记显示,周恩来前往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听课40余次,接受家庭教师单独指导约30次。

在周恩来的日语会话教材中,就有岚山、大悲阁千光寺、万福寺、角仓了以、隐元、琵琶湖、大觉寺、天龙寺、圆山公园、年号和古代天皇相关的内容。而这些教科书一百年前就在天津的加藤洋行代售,距离周恩来就读的南开中学不远。这张明信片右侧的洋楼就是加藤洋行。

周恩来之所以对角仓了以予以关注,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周恩来亲属周秉宜女士的介绍,周恩来的外祖父是清末负责水利的专家万青选,耳濡目染,他从小就了解到很多水利相关的知识,在南开中学上学时就写过九篇关于大禹的作文,被收录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辑部•南开大学编译的《周恩来 南开中学论说文集》之中(人民出版社 2014年)

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与家人参拜大禹陵合影

周恩来的祖籍地绍兴约有127处禹迹,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祭禹的习俗。1939年春,周恩来从日本留学回国后首返祖籍故乡时,就和家人一起参拜了大禹陵。周恩来祖籍纪念馆的资料显示,周恩来看到禹王庙的屋顶上的乾隆手书“地平天成”四个字时,大为感慨。

“地平天成”源归“大同”,自古以来就为世代追随。大禹治水使得农业增产,人民安居乐业,与周恩来的初心“大同理想”相通共鸣。因为他早已将“大同理想”设定为坚定不移的追求。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在日本收获的新知识也都纳入了“大同理想“的框架。

正因为和大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恩来才选择在4月5日这天二次拜访岚山,探访角仓了以晚年为治水而牺牲的劳工守灵的大悲阁千光寺,以遥祭中日共同的大禹,再铸初心。

这是王敏经过调查推测出的周恩来游岚山路线图,周恩来第一次游访岚山时,看到角仓了以的铜像以及说明时,当甚为感叹。 源自中国夏朝的大禹精神居然在异国他乡得以自觉传承,并且以万民楷模的方式延续着。显然他随即产生了进而探访角仓了以晚年生活的大悲阁千光寺的愿望。 岚山的景点基本聚集在龟山公园一带,探访大觉寺、天龙寺、传世的竹林幽径,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想要同一天重返渡月桥,专程赶到对岸的山上探访大悲阁千光寺,必须安排第二次再访岚山才能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周恩来二次造访岚山的缘故。

周恩来二次造访岚山时,特意选择在清明时节,意在祭祀两国共有的大禹。

王敏曾实地调研考察岚山十余次,多次对比《雨中岚山》、《雨后岚山》两首诗,越加证实当年周恩来曾登高千悲阁。从诗中“两岸苍松,到尽处突见一山高”可推断周恩来当天沿着河流而行,从平地逐渐往高处移动,即下游向上游移动。在疑似抵达尽头处时,河面竟然突显深邃,河畔山峦拔地而起,“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正是步入大悲阁千光寺的山门附近的风光所在。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

----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

为重现周恩来当年诗作中描述的景象,王敏和摄制组再一次来到了大悲阁千光寺。就在山门入口处,突然大雨倾盆,“雨中岚山”再现。

大悲阁千光寺原本是日本第八十八代天皇后嵯峨天皇的祈祷院。1614年,角仓了以为纪念疏水工程的劳工,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以便登高望远,眺望疏导治理之后的河流,为牺牲的劳工守灵。

大悲阁寺内,安置了角仓了以的木雕像,还有大儒家林罗山所撰写的《河道主事嵯峨吉田(角仓)了以翁碑铭》的纪念碑,上面记载着角仓了以的治水功绩,称誉并纪念“日本的大禹”。

大悲阁千光寺秉承昔日的风格,保持固有的古朴,经过百年的风吹日晒,木柱上的颜色已经发黑,寺庙虽然质朴,却一尘不染,古朴的风格与满山的翠松相呼应,浑然天成于一体。

站在大悲阁,俯瞰岚山风景,周恩来所写下的《雨后岚山》的景象历历在目。“登高远望,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带;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周恩来两次游访岚山,触景生情,看到落地日本的大禹信仰和践行大禹精神的角仓了以,感悟到中日两国文化的共同之处。在京都考察的一个月里,周恩来是否还去了别的地方?这一点,王敏在实地调研中找到了答案。

· 为期一个月的京都考察--琵琶湖疏水工程

在京都逗留的一个月,周恩来还曾游览了琵琶湖。因为这里是角仓了以未遂的理想,琵琶湖疏水事业的所在地,也是继古代先进科学——大禹的疏通式治水之后的近代治水技术的展示。1971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乒乓球协会后藤钾二会长一行时特意提道:“我归国前在京都停留了一个多月。曾坐船穿越山洞,前往琵琶湖。琵琶湖十分美丽。”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京都连同附近的滋贺县通过疏水工程实现了水力发电、运输、灌溉、城市防灾、卫生环保以及生活用水的供给。由此,京都开始通行首个市营有轨电车,电灯照亮千家万户,京都也步入了城市近代化的轨道。

周恩来当年就在这里上船,沿着这条水路,来到了琵琶湖,途中经过隧道。面对着日本第一大湖,周恩来当时一定思绪万千。 为考察对传统的大禹精神也有所体现的琵琶湖疏水工程,周恩来曾多次造访圆山公园,并在此留下了《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次游圆山公园》这两首诗作。圆山公园内的人工湖和喷泉就是利用琵琶湖的水源,建成的为万民共享的水文化象征。诗中所写的“小池边杨柳依依”,如今依然随风飘荡,记载着那百年前的过往。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四次游圆山公园》节选

周恩来之所以多次游访圆山公园,是因为这是考察琵琶湖疏水工程的配套设施的必经之路。穿过圆山公园,抵达南禅寺,一座红砖高筑的拱形桥式空中水渠----水路阁的壮观景象映入眼帘。这是亚洲最早一座自行设计、完工的琵琶湖疏水工程的标志。

水路阁完工于1888年,为此,千年古刹南禅寺宁愿砍掉数百株见证历史的老松,献地造渠,引入琵琶湖水进京都。近旁的圆山公园也因此近水楼台,利用湖水修建了人工湖和喷泉。周恩来当年站在这里,看到“疏水事业“造福百姓的事实,想必感慨万千。这对他回国后,大力推动水利工程事业起到了一定的参考。

时至今日,琵琶湖疏水依然发挥着京都水源的作用,携同水力发电事业,支撑着京都市民的生活。

· 为期一个月的京都考察——求索大同初心

岚山,有着日本嵯峨天皇的离宫——大觉寺,汉学造诣深厚、同时又被称为传世书法大师的嵯峨天皇所选择的年号就是“大同”。而大同的概念与定义对于周恩来非同一般,这一点在日记中有明确记载,“随着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可以再次确认,大同是青年周恩来信念的基点,理想的方向。

大觉寺曾多次出现在周恩来的教材中,位于嵯峨山的大觉寺是平安时代(公元94—1192年)嵯峨天皇的离宫,后人称此地为嵯峨御所。

寺内的大泽池也是嵯峨天皇模仿中国的洞庭湖建造而成,是日本最为古老的中式庭园。

为了找寻周恩来的更多踪迹,王敏第五次到访万福寺,因为周恩来的教材中重点介绍了该寺的创始人隐元和弟子高泉。而且周恩来在大悲阁千光寺考察时,应该得知隐元的弟子高泉曾在大悲阁千光寺短期逗留指导,并且写下了赞颂角仓了以的诗句:

千尺悬崖构梵宫

下临无地一溪通

何人治水功如禹

古碣高镌了以翁

所以,王敏认为,周恩来极有可能探访万福寺,并带领摄制组前往考察。 当摄制组向万福寺咨询往昔的访客记录时,寺庙里的荒木将旭总长告诉我们,可前往文华殿里的黄檗宗研究所一探究竟,果然有所收获。

黄檗宗研究所的副所长田中智诚一开始对待突然来访感到惊愕,在得知摄制组的来意之后,双方相谈甚欢,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当年隐元禅师来日的故事,并向我们展示了近百年来的访客相关记录。

田中告诉我们,周恩来当年来访京都时,曾坐在万福寺的石头上休息,并和当时寺里的和尚交谈。

建国后的周恩来基于大禹精神,致力于兴修水利,并且把这种“疏通”的内核发挥运用到中日民间外交。在决策对日民间外交的思索过程中,周恩来大概再次回顾了松本龟次郎提出的交流要谛,如“互相了解国民性是促进两国国民交流的基础”、“两国国民应以宽广心胸,亲切相待,不被一时之间的政府或经济纷争所动摇”、”相互理解是交流的前提”等等,作为落实两国民间交流的基础。

为期一个月的京都考察之旅,让周恩来领悟到,日本运用自古以来两国共同拥有的大禹精神完工了近代的疏水工程,使得日本国民在亚洲超前过上了衣食住行电气化的生活。这也是借鉴和发扬汉字圈智慧改造社会的成功案例。

1917年秋至1919年春,周恩来在日留学期间,学到了“新思想、新事物、最前沿的学问”。尤其在实地考察了琵琶湖疏水事业等后,更加增加了周恩来改造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以致用的信心。而后的周恩来从告别日本起步,兼学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知识”,毕生践行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历史开拓。那在日本求学时觅到的“一线光明”始终与“大同”初心伴他永驻。因此,直到临终前,周恩来还在记挂,日本盛开的樱花。绽彩东邻的樱花赋予他启示:开拓新时代的“大同”模式,中日友好,世世代代!

俯瞰今天日新月异的中国,周恩来的骨灰早已顺着黄河汇入大海,但是,他早年留学日本所怀揣的“大同”基因就如同海水一样奔流不息,《雨中岚山》中的“一点光明”,润泽着花相似年年岁岁,丛中笑岁岁年年。

责任编辑:传统文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本站投稿   |   广告申请   |   链接申请   |   不良反馈
Copyright@2006-2020 WWW.ZERE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电话:13357182003(合作热线)    邮箱:1059030785@qq.com
京ICP备1900372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701

  

责任天下文化院主办 中国责任研究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