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集市”起源于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市”成为大众的聚集场所。如今的集市不再局限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所需,增加了各种文化展览展演,赶大集成为大众“热捧”行为——视频博主们在集市进行直播,不但收获了更多流量,也让集市名扬四海,而且经营者们迭代升级的营销手段,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进入电商时代,大集不仅没有没落,反而愈加繁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大集在电商冲击下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华、热闹?赶集火热回归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大众心理?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赶大集”?
短视频赋能,流量助力,辽宁大集成为众多年轻人“打卡地”
“如果把辽宁的大集拟人化,那她一定是一位热情、善良、真诚、善沟通且愿意沟通的东北大姐,她愿意陪你唠会儿嗑,还会顺手给你加个蛋堡。”省曲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穆凯曾多次到各市的集市进行调研,他的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东北大集受欢迎的原因。他注意到,近年来,大集上年轻人不断增多,外地人也增多了,而且现场直播的也多。
在有百年历史的本溪碱厂大集,有千万“粉丝”的三农博主“东北雨姐”推着自行车,和老公一起赶集。集市上,她热情地和熟悉的摊主打着招呼。在一个卖对联的摊位前,她花48元买了对联后,便跟热情的女摊主唠上了家常,在-20℃的天气里,俩女人哈哈大笑。
同样有着百年历史的盘锦市田家大集,人群熙熙攘攘。摊位的一角,有一位师傅边聊天边摇着机器。此时爆米花出炉已经上升到仪式层面。只见师傅站起来,鸣锣一声,随后用撬棍支起机器,“轰”的一声,满满一炉爆米花被崩入米袋子,集市上立即充满了爆米花的香味。这香味吹入熏酱鸡杂货摊,又和炸菜丸子的香气混在一起,吸引了几位南方的客人……赶集的人们,就在这样的烟雾缭绕、扑鼻香味中,看景、购物,休闲、嬉闹。
春节前的大集是最吸引人的,但让人未料到的是,今年大集这么火,年轻人这么多,外地人这么多。
凌晨4点,沈阳市造化大集“李家铁锅炖”一家人已经架起了大锅,把半夜备好的酸菜、猪肉、大鹅等食材放入锅中熬了起来,熬到香气四溢时,造化大集已经人流涌动了。
造化大集有一条上百米长的红灯笼街,不少年轻人在大集的入口处、灯笼街里拍照打卡。
和以前的传统大集不同,如今的集市上出现了大量视频博主进行拍摄和直播,他们和大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和热度。在造化大集的门口,一位主播在福字墙前熟练地口播录制。不远处,卖西红柿的“拉马台村支书”正在直播中调侃隔壁摊主:“你家大鹅真出息,这就上央视了,直达‘鹅生巅峰’。”引起围观群众哈哈大笑。
外地游客增多,不仅带火了辽宁的文旅,也让各个集市的业主获益。造化大集负责人高文龙说,在造化大集,外地来的游客直奔“李家铁锅炖”“付氏手工煎饼”“森悦火烧烤饼”这几家特色餐饮铺,还不忘在灯笼街和大门口拍视频、打卡。
“一个在沈阳的湖南大学生,看了直播后,特意乘坐公交车到大集买煎饼吃。”高文龙说:“集市上,各种美食视频最易‘出圈’。李家铁锅炖的一条现场视频,获得数百万的播放量,这家小店赢得了大量线下客源。每天四五口大锅,其中的酸菜白肉大锅就要卖掉两三百斤,一家四口人虽然忙活,但赚的钱够买房子了。”
依靠市集致富的不仅仅一个李家。兴顺集团负责人张德溢表示,2012年沈阳兴顺集团投资建设了迭代更新版的造化大集。目前拥有门市100家、小亭子业户100家、其他散户摊位近400个,共有商户近600家,就业人数3000余人。整个市场从原有的1000多万元销售额,增至如今的11个亿。造化大集制造了一批小康业主,带富了种植、养殖、屠宰、销售、经营的整个链条。
赶集功能“扩容”,是抚慰乡愁的老记忆,也是刷新交流方式的新旅游,更能深度感受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当然,民俗文化的展示是大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跳跃翻转的舞狮,喜庆的高跷,热闹的秧歌,欢天喜地的二人转、信手拈来的非遗展示、宣传政策的快板评书——满足年轻人和外地游客的不仅是本地美食,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优质服务也让辽宁大集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味儿。
赶大集活动,古已有之。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鑫鑫介绍,原始社会的群体性交际出现物物交换,是最早的集市。《诗经》中也描绘了女子们放下织麻的活计,在集市上跳舞的美好场景。《清明上河图》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宋朝集市的繁荣景象。辽沈地区的集市贸易也有久远的历史,不同的是,多民族文化融合造就了辽沈集市格外火热、质朴的特性。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张德溢经历过传统的赶大集,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个商品种类、数量受限的时代,买卖的时机很重要。‘赶’字,既体现了赶集人的主动心态,也表明了参加集市交易的急迫性。”
“传统意义上的集市,除了强调物质资料的交换,也有精神的交流,请托办事、相亲或解决争端,可能都会在集市上进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卫华认为,不同地区的集市发展和它所处的空间有直接关系,集市塑造出的独特空间,以及它的多元功能使集市对人的意义已经渗入精神和情感诉求中,赶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一书中说:“中国人徒步走上三里或者八里甚至十来里去一个市场,是很不在乎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集市被赋予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王卫华举例说,当下的大集经常和庙会结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呈现出繁荣景象,成为凸显民族特色文化的打卡地。“这些结合地方风物、文化政策的大集,要由大集的主管单位和当地政府进行推动,成为农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地方政府把大集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展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大集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综合体,打造出新的物理空间。”王卫华补充说。
结合当下火热的跨地域旅游热,大集符合人们看新、探奇的心态,对赶大集这样既有旅游体验,又有文化体验的看新、探奇,找到当地人的生活、集聚、交流方式,融入其中,可以称为一种“新旅游”。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文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妮总结说:“我们去故宫或辽博,探寻的是一种遗址文化,是物化的文化。大集是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她关注到最近几年很火,尤其是春节前爆火的沈阳造化大集和蒲河大集,都能体现出辽宁人的特质:天气越寒冷,情感越滚烫。这种寒冷中的滚烫,是北方粗粝天气中的热气腾腾。她举例说,很多摊主不管卖啥吃的,都要多塞给你几个尝尝,透出辽宁人的厚道、热情和团结。
民俗沟通着市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人群意愿,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论其传承、变异,还是消亡、新生,都离不开时代和社会为它提供的客观基础。而集市这种跨越历史的民俗文化,任岁月流转,生活方式改变,始终具有“最抚慰人心”的作用。
大集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传承,赶集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进行了与所在地历史、人文的对话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俗文化和集市经历了巨大改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传统的乡村集市能否在现代社会存续”的命题。
近几年,集市的回温和再度火爆验证了这是一个伪命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回归大众视野的赶大集在高科技下如何发展和传承。
王妮说,赶大集的回温更能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状态,这是人们在高速经济发展过后,对人本身关注的一种回归。“在大集里,不论是饮食或烹饪手段,还是呈现出的烟火气,体现出的民族的、地域的差异化,这种回温和火爆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集能够反映地域文化传承,并保持地域文化中相对朴素没有被侵染的部分,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缓慢变革。这一现象值得探讨。”
“新”还体现在服务功能上。小河沿早市和浑南的祝家大集都设有为游客提供的行李箱寄存服务和休息点,这是过去集市中没有的内容。在南北人群交流过程中,东北集市不断吸收“营养”,提供新的服务来打动、感染游客,这也让南方游客感受到辽宁的变化,重塑对辽宁人的形象认知。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焯说:“传统街市和集市既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生动体现,也是地域文化及其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生活空间’存在,它承载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如今,集市文化出现了结构性转变,其经营主体、商品类型、受众群体都不同以往。比如小河沿早市成了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老北市融会了各地美食和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旅游热门景点。还有一些特色市集,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文创机构成为摊主,为集市增加了展览展演功能。所以,从赶大集热潮中不难看出,集市已经不局限于日常的购物所需,而是了解和展现本地产品、当地民俗的重要渠道,其功能也从传统的经济功能向文化功能、社会功能转变,成为一种对‘他文化’的体验,人们在其中可以与城市对话、与文化对话,甚至与历史对话。”
王焯建议,集市作为一种商业文化记忆,无论如何发展,都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首要目标,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传统生活品质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双重价值,让“新旧”空间和人文内涵得以延续、传承、合理重塑,成为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的示范地。
穆凯也认为,集市正在转型。集市的特殊功能,使其有可能成为城镇或城市生活中的特殊空间。“目前的集市,有些一如既往担任村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有些是在原有基础上,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地方文化。”穆凯进一步解释说,有些集市凭借庞大的人流量和活动的聚集性,成为城乡接合部或城市中心生活场所中商品交易、文化展示和人群交流的特殊区域。
穆凯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集市总能在不经意之间提醒我们,不忘昨日来处,不乱明天去向。无论我们的脚步走得多远,脑海和味蕾中,家乡的味道熟悉又固执,将我们牢牢锁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集市这样的民俗,带着传统的记忆和味道,与我们一路同行,其中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也让我们找到自己从何而来的根和魂。
(辽宁日报 记者 刘臣君 图片为春节前辽宁部分大集的喜庆场景 记者查金辉摄)
链接:省内名集“地图”
祝家大集
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祝家粮库院内,开集时间为每逢公历尾数1、4、7日,是远近闻名的百年大集。
造化大集
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造化乡,逢公历尾数3、6、9开集,主要出售东北土特产品和农副产品,传统文化特色浓厚。
安波大集
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区安波镇,每周六开集,逐步成为当地展示特色农产品及“一村一品”优势产业的平台。
沙河大集
位于鞍山市立山区,逢周六、日开集。上世纪50年代,这里就是南来北往有名的牲口集市,交易兴盛。2019年,进行改扩建后,增加乡村文化民俗节等活动,年味更浓。
大屯集市
位于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逢农历二、五、八开大集,是鞍山地区最大的农贸市场,有百年历史,地点几经辗转。去年6月,集市经整体改造后,渐渐成长为网红打卡地、城市新地标。
草市镇大集
位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草市镇市府路,每逢公历尾数9开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满族特色明显。
碱厂大集
位于本溪县碱厂镇,每月逢10开集,有1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有“先有碱厂镇后有本溪县”之说,是该县东部的商贸物流中心。
翠岩大集
位于锦州凌海市翠岩镇前田家屯村,是辽西最大的红色文化大集、民俗文化大集。每月的农历尾数逢一、四、七开集。
葛王碑大集
位于锦州市太和区大薛街道,每逢周日开集,是规模较大的粮食大集。
闾阳驿大集
位于锦州北镇市、凌海市和义县的交界处,每逢农历尾数二、五、八开集。作为古代驿站的所在地,闾阳驿大集充满历史文化气息。
红旗大集
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镇,每月逢尾数2、5、8为集日,有300余年历史,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主,多次举办民俗节庆活动。
哈尔套大集
位于阜新市彰武县,是阜新地区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和电商基地,有200多年的历史,每月逢尾数5、10开集。
佛寺镇大集
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每月农历尾数逢一、五、十开集,因位于瑞应寺门口,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大集。
河栏大集
位于辽阳市辽阳县河栏镇,每月公历逢2、5、8为集日,辐射周围16个村,带动起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吸引许多外地游客来打卡。
田家大集
位于盘锦市兴隆台区,每周一、三、五为集日,有200多年历史,东北乡土氛围浓厚。
阿吉镇大集
位于铁岭市铁林县阿吉镇,每逢公历尾数3、6、9开集。农产品中,铁岭榛子、开原大蒜、昌图豁鹅和铁岭大枣闻名。
北票黑城子大集
位于朝阳北票市黑城子镇,每逢农历三、六、九开集,蒙古族特色明显。
下营子村大集
位于建平县朱碌科镇,典型的民俗风情集市,一直是“黄河阵”的活动场所。朱碌科“黄河阵”又称“跑黄河”,是元宵节期间民间传统祈福活动的压轴大戏。
虹螺岘大集
位于葫芦岛市南山区虹螺岘镇,每逢农历二、五、八开集,已有300年历史,大集上的干豆腐是抢手货。
(朱忠鹤 谭硕 吴丹 田勇 刘臣君 刘海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