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岁末,在海淀法院见到宋鱼水时,漫天的雪花正在飞舞,这是北京的第二场雪。当天的最高气温虽然只有零摄氏度,但宋鱼水一句家常的嘘寒问暖,依然让记者觉得温暖如春。
身为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的副院长,宋鱼水没有想象中的威严,一脸的淡定与谦和。“作为一名法官,求真求公正求善是无止境的。”宋鱼水说。多年来,她经手独立审结的案件1700余件,其中70%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宋鱼水认为,与判决相比,调解更契合中国人“和为贵”的理念,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
2009年底,宋鱼水由知识产权庭庭长升任副院长,主管民事审判工作。她感慨道:“不接触民事案件就不知道中国法治有多难。”
2010年,一起关于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案件,引发了她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当事人是一对农民工夫妇,由于两人文化水平不高,方言重,诉求表达不清,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僵局,当事人三天两头到法院闹。作为主管副院长,宋鱼水多次亲自接访,并找到当事人所在地的镇长、村长协调。经过近一年的调解,终于打开了当事人的心结:担心孩子没学上。
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宋鱼水。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家庭就难有幸福。经过多方奔走协调,孩子终于圆了上学梦。一度被视为刁民的当事人变成了一个见人就笑的好人,这让宋鱼水深思:当事人要的是出路,而不是裁判的结果,她开始思考一个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处理民事案件的法官,不仅要有极强的同情心,还要有远大的法治理想。”宋鱼水说,她现在考虑更多的不再是具体个案,而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如婚姻家庭、农民工、交通安全等社会问题。如何使离异家庭的孩子避免伤害健康成长,是宋鱼水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建言完善法律制度以维护婚姻关系。她认为有了法律知识才会更有效地经营婚姻,也会在婚姻解体时更好地指引和照顾孩子。
在宋鱼水心中,当事人的分量总是最重。她笑着说,大概没有人把法官当成“官”的,但当事人又把法官这个“官”看得很重,你不想当都不成。在审理案件中,宋鱼水对自己“约法三章”:不轻视小案件,因为小案件往往涉及百姓生活;公平对待当事人,本着善良和正义来适用法律;宽容对待当事人,以善治善,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给当事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