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特殊的来信,揭开了骆科盛精心保守了20多年的秘密。 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板中学初二学生冯琳,春节期间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的信。在一件一件地讲述了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干警骆科盛对自己家的无私帮助后,小姑娘动情地说:“今年春节我过得特别开心,感到特别温暖。” 冯琳一家是骆科盛刚刚结识几个月的“亲戚”。 2010年7月,重庆市公安局开展“亲民爱民建雷锋式警队”活动,骆科盛一口气认了两户“穷亲”。 冯琳的母亲张道兰体弱多病,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2009年,患肝癌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一边拉扯着她一边照顾94岁的奶奶、80岁的外婆,还背负着1万多元的债务,沉重的包袱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骆科盛第一次上门“认亲”时,看到冯琳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老旧的彩电,睡的床还是奶奶结婚时留下的老木床,快过年了,厨房里却找不到一块腊肉、一根香肠。临别时,骆科盛哽咽难言,什么话都没有说。第二天,他早早地又来了。这一次,他扛来了4床棉被、4床棉絮,还有两桶油、两袋大米和一双旅游鞋。看到冯琳家的门窗玻璃全都破了,骆科盛又买来玻璃装好,还花1000多元买来8袋水泥,请两名泥水匠修补门前的台阶。 冯琳打心眼里感激这个古道热肠的警察叔叔,可是每当她和家人向他表示感谢时,骆科盛都会连连摆手说:“不算啥大事!”冯琳心里清楚,骆叔叔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她家里天大的事情。不过她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这封信,牵出了一连串充满亲情的爱心故事。 骆科盛是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柏祥村人。1989年,刚参加工作的他听说镇里要修路,一下就捐出攒了半年的500元钱。1994年,他见到村小学的操场上只有一个篮球架,又拿出600元配了另一个篮球架。1996年,骆科盛从电视上看到成都红礁玻璃厂的夏宇小朋友患了血癌,第二天就寄去了1000元。从那一年开始,他连续5年资助了渝北、南川、酉阳等地的4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学期300元。 2002年到2005年,骆科盛被调到石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得知六塘乡一名叫陈春苹的女孩因家贫即将辍学,他带着刚从工资卡上取出的钱找到县教委,表示要长期资助陈春苹,条件只有一个,就是不要对外透露他的姓名。这一瞒就是整整8年。今年初,已是吉林财经大学四年级学生的陈春苹,终于从媒体上看到了资助她的人的名字。辗转打听到骆科盛的手机号码后,陈春苹立即给他发了一条短信:“骆叔叔,当听说一直是您在资助我的时候,我感到很惊讶。今天是我生日,知道了您是让我有机会完成学业的叔叔,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骆科盛的爱心秘密,也一直瞒着自己的亲人。骆科盛的妻子陶国蓉是企业内退职工,女儿骆陶正在读高三,家境并不富裕。1992年,岳母心疼即将出生的小孩,出资给他家买了一套50平方米的集资房,小两口才结束了长期寄住单身宿舍的日子。2003年,骆科盛为了满足妻子改善住房的愿望,向战友借钱按揭了一套住房,至今还欠着30多万元按揭款和16万元外债。他身上最贵的一套衣服还是2000年花200元买来的一套西服,穿到现在衣领、袖口都发白了。妻子陶国蓉这些年来也一直是捡姐妹们淘汰的衣服穿。 过去20多年来,骆科盛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0余人、帮扶困难群众100余人,资助钱物超过10万元。妻子陶国蓉从媒体上看到这条消息后,问他:“我们还背着一身的债,女儿读书也要用钱,哪有像你这么捐钱的?”骆科盛说:“看到我资助过的那些人,你就会明白我们现在过得有多幸福。看到他们我就难过,只有帮了他们,我这心里才舒坦,走起路来才有劲。” 骆科盛的爱心感染了更多的人。远在外地的岳父、岳母知道了他的事迹,专门打来电话表示支持,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也都表示赞同他的行为。在为小冯琳家安装玻璃时,玻璃店老板上门后发现他与冯家非亲非故,坚持只收成本价。骆科盛请来为冯家整修台阶的泥水匠忙了整整一天后,不但不吃饭,连工钱也不要就走了。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李 平
[责任编辑:廖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