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网_责任天下网

热门关键词: 责任大使  中国责任  责任唐渊

责任联盟

更多
音乐文化旗下栏目:

唐渊:完全声乐vs常规声乐——声乐教育范式重构

来源:百度头条      作者:唐渊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4-27
摘要:摘要 : 本文主要谈常规声乐专业术语的产生过程。 基于声乐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技术本位倾向,提出 常规声乐 与 完全声乐 的二元理论框架。通过批判性分析 常规声乐 在认知维度、评价体系及文化承载上的局限性,论证 完全声乐 作为整合性范式的必要性。研究认为

摘要本文主要谈“常规声乐”专业术语的产生过程。基于声乐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技术本位倾向,提出常规声乐完全声乐的二元理论框架。通过批判性分析常规声乐在认知维度、评价体系及文化承载上的局限性,论证完全声乐作为整合性范式的必要性。研究认为,常规声乐的术语选择需兼顾学术客观性与传播有效性,其定义应聚焦于技术简化、文化剥离、经验固化三大特征;而完全声乐则通过生理机能、文化符号、创造性思维、舞台表现的四维整合,重构声乐教育的价值坐标。这一理论对突破声乐教学的工具理性窠臼具有启示意义。

 

笔者唐渊在确立“完全声乐”理论体系之后,一直为没有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让人一目了然看明白的、对比该理论的专业术语而苦恼。虽然思考过很多方案,但都觉得不尽人意:通约声乐、共识声乐、泛化声乐、常态声乐、简式声乐、俗成声乐、局部声乐、局限声乐、普通声乐……曾经使用过的名称有传统声乐、片面声乐、普遍声乐,但缺陷也明显。

传统声乐,可能指历史传承而非认知局限,尽管我强调此传统非彼传统。对比中的传统声乐是指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人对声乐的片面理解,而不是从历史上看有深厚底蕴的传统声乐。但仍然有人提出,传统声乐对声乐艺术有贡献。

片面声乐,比较贴切地指出了完全声乐所批评的普遍不足——仅从声音层面理解声乐,过于注重声音训练,而忽视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文化底蕴的支撑以及艺术修养的展现。但“片面”这个词好像有点带贬义,学术名词要客观公正。

普遍声乐,强调其广泛传播和被多数人接受,但可能掩盖了其片面性,导致误解,让人觉得这是正确或全面的;而且“普遍”一词没有体现学术特点,太“普通”,不适合作专业名称。

近段时间,笔者经过反复思考、比较,最终确定“常规声乐”作为学术名称,力求在客观性、学术性、易懂性之间平衡。

○直观性:无需额外解释,符合“一听就懂”需求;

对比性:“完全声乐”形成“常规-完全”的清晰层级;

扩展性:可结合“思想、文化、智慧”等维度定义其局限性(如“常规声乐重技术常规,轻文化表达”)。

“常规声乐”指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的偏执于声音训练的声乐教学范式,其训练与评价标准多依赖局限维度(如单一的音域、音量、音高、气息、位置、共鸣维度),缺乏对文化语境、身体机能、艺术表达的系统性思考,即重技能训练、轻文化整合,重经验传承、轻创新表达。而完全声乐是一种全面、系统、完整提升演唱水平的综合性声乐评判标准,主张嗓音训练需整合生理机能(有嗓子)、文化符号解读(有文化)、创造性思维(有脑子)及舞台表现力(有样子),反对“有嗓子无脑子,有技术无智慧”的实践窠臼,最终实现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有嗓子、有脑子、有样子的完美歌唱。

从字面上理解,常规指通常的规范;需要说明的是,常规不等于正确,因为有不合理的部分(美声教学中过度强调“共鸣位置统一”,忽视方言演唱的文化适配性;流行声乐以音域跨度为进阶标准,削弱音乐叙事的完整性。);常规不等于错误,因为有合理的部分(肯定其在声乐普及、技术基础训练中的历史贡献;强调完全声乐是对既有范式的拓展而非否定。)。完全声乐就是要保留强化其合理部分,修改完善其不合理部分。

综上,常规声乐达到了“中性命名、批判阐释”的命名要求,前置定义清晰,对比维度鲜明,案例支撑具体,反映了笔者目前的认知水平。

责任编辑:唐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本站投稿   |   广告申请   |   链接申请   |   不良反馈
Copyright@2006-2020 WWW.ZERE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电话:13357182003(合作热线)    邮箱:1059030785@qq.com
京ICP备1900372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701

  

责任天下文化院主办 中国责任研究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