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者唐渊认为,从逻辑严谨性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式唱法”比“中国唱法”更合理,原因如下: 1. “中国唱法”的命名矛盾 ◆定义模糊:若指“中国所有唱法的总和”(如京剧、民歌、流行等),则概念过于宽泛,失去分类意义;若指“中国唱法的共同特征”,则难以涵盖所有中国声乐形式的差异(如京剧的程式化与民谣的自然发声无法统一)。 ◆逻辑漏洞:若强行提炼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唱法,反而无法适配具体作品(如用同一种唱法演绎京剧和流行歌,显然不现实)。 2. “中式唱法”的优势 ◆强调风格而非地理边界:“中式”聚焦中国元素与审美特质(如语言咬字、行腔韵味、情感表达),而非地理或民族标签。例如:一个外国人用戏曲腔调唱英文歌,可称“中式唱法”;反之,中国人用西洋美声唱《茉莉花》,则不属于“中式”。 ◆更具包容性与灵活性:不局限于“中国籍演唱者”或“中文歌曲”,只要在发声、咬字、装饰音等方面体现中国风格(如颤音、滑音、声调贴合语言韵律),即可归类为“中式唱法”。 3. 现实应用更清晰 ◆避免学术争议:“中国唱法”易引发“什么是纯粹的中国唱法”的争论(如民族唱法是否比流行唱法更“中国”?),而“中式唱法”直接指向风格特征,减少无意义归类。 ◆利于文化传播:“中式”更贴近国际语境(类似“中式家具”、“中式服装”、“中式美学”),突出文化融合的可能性,而非封闭的地域性。 结论:“中式唱法”更合理——它弱化地理标签,强化风格辨识度,既尊重中国声乐传统的多样性,又为跨文化创新留出空间。“中国唱法”纠结于“谁在唱”,“中式唱法”专注于“怎么唱”。所以,“中国唱法”更像通俗说法,而“中式唱法”更像专业概念。 【唐渊】词曲唱音乐学者,声乐理论研究者,全国歌赛评委主任,责任天下文化院院长。 |